馴羊記

讀完了同事手上沒有讀完的《馴羊記》,這是一本非虛構寫作,一本“自然導向文學”(吳明益老師用詞),也是網上所說的西藏風土懺情錄。

之前在為張貴興《野豬渡河》書評找資料的時候,就留意到作者徐振輔對婆羅洲生態人文的關懷。只是沒想到他對西藏有著更深的感情。

讀着他對西藏當代和過去的描述,我的思緒也不禁回到大學時期的藏區之旅。那是2009年,汶川大地震的隔年。

抵達的地區是康巴藏區,雖然不符合當代意義的入(西)藏,但從書中才得知,過去的藏區面積比現在的西藏大得多了。

夏天入高原,風景自然鮮豔不少。

但仍忘不了天葬的曠闊草原,夜裡雪山所反射的月光,甚至藏民單純無邪的笑容。

當然書裡所描述的不僅是藏區作為旅遊勝地(文化消費)背後的脈絡,還有她作為被改造地景或礦區(自然消費)背後的心酸。

宗教之爭恐怕也是所有浪漫想像褪去之後的悲劇:佛苯之爭,再到有無神論。藏區的宗教史,恐怕就是其社會史的精髓。

其實婆羅洲和青藏高原也有一些相似點,一個是亞洲最大島,一個是亞洲最高的高原。歷史上長期屬於邊緣,也有同樣的資源魔咒。

人與自然的互動密切,至今仍有著萬物有靈及神山的“原始”信仰。

只是婆羅洲的自然與文化破壞來的比較晚,大概也是二戰之後馬來西亞和印尼民族國家形成之後才變得明顯。

我們雖然幸運,但要如何借鑒其他地區,保育自然和文化,也是當務之急。

在少有的文學閱讀中,自然導向文學應該是我的最愛了。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