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水果的小孩

昨晚10点半和朋友在茶店遇见,一名逐个桌子卖水果的男孩(黄衣,11岁)。

朋友看见他这么迟了还要工作,出于同情,问他说要不要喝点一份饮料,向男孩数次担保费用由自己出。

男孩后来找了12岁的姐姐和7岁的弟弟,加上服务员前来。服务员再次向我们确认男孩说的是否属实,之后才放心下单。

服务员不是这三姐弟的母亲,但十分熟悉他们,看来三姐弟几乎每晚来这里卖水果。

后来我们再闲聊几句:是的,他们没有上学。应该是无国籍/无证件街童。

他们喝着饮料开心离开后,我们又在另一间餐厅看见他们。了解到,水果卖不完就无法回家。

想想背后应该也有个无良商家在剥削这群不受法律保护的童工。

继续阅读“卖水果的小孩”

沙巴客語創作,崛起中(下)

吳佳翰

簡體版點此

繁體版上篇點此

【沙砂作響】

融入原住民元素的突破

“客原作品”仍使用客語作為主要創作語言,但是所描述的內容與沙巴原住民相關,必要時也會融入原住民的語言、舞蹈、樂器和曲風。這些作品經常融合華人和原住民的曲風,企圖融合兩者的文化。

沙巴原住民最具代表性的音樂曲風為Rentak Sumazau(“蘇馬紹舞”節奏)。此曲風自1950年代結合了傳統樂器(各種大小的銅製敲擊鑼、竹製吹奏樂器等)和西洋民歌曲風,漸漸發展成當代節奏輕快的流行音樂。沙巴原住民擁有本身的唱片工業與市場,在慶祝豐收節期間,會推出卡達山杜順語和姆律語的專輯或單曲。如此做法和華人推出賀歲專輯的習俗相近。

相對於原住民的音樂產業,沙巴客家流行音樂仍未成型。

雖然客家人和原住民之間的通婚逐漸普遍,但兩者的藝術創作此前很少交集。其中一個重要的突破,是歌手餘畑龍於2015年推出的客語歌曲《I Love Sino-Kadazan》

該曲描述了華裔男生對Sino(華人和原住民後裔)女生的愛慕,也反映了當代不少華裔男生與Sino女生共譜戀曲的現象。歌手特地選用客語這沙巴華社通用語,凸顯了客語在沙巴的特殊地位。客語歌詞還加入了少量卡達山語和英語,編曲也融入了Rentak Sumazau的元素。

我鍾意Sino-Kadazan,絕對是local的product,
獨一無二地自從,從前從前,有這麼漂亮的配合,
給Sabahan一個贊……

這一段歌詞更是將Sino形容成沙巴特殊的“產品”,表明在馬來西亞其它州屬並沒有類似擁有原住民地位的混血族群,映射沙巴的族群和睦與融合。歌詞更將Sino族群的生成時間點從19世紀末提前至“從前從前”。如此“歷史悠久”且特殊的族群,加上沙巴客語,建構了“沙巴漢”特殊的地方認同。

作為客原作品的始祖,此曲首先選擇了沙巴華人比較熟悉的Sino作為切入點,而非直接取材華人比較不熟悉且難接受的其他原住民群體。如此的策略讓本身是華人和原住民“融合體”的Sino本身,也充分發揮了“客”和“原”之間文化橋樑的角色。

《I Love Sino-Kadazan》的成功也激發了更多創作者的仿效。其中《齊慶祝·豐收節》和《Kihoi!等你轉來》兩首客語歌曲是豐收節的“客語賀歲歌曲”,進一步以整體原住民群體作為取材,而非文化橋樑的Sino。

然而,這兩首客原作品在YouTube的觀看數不及兩千,在面子書的分享數則少過三千,傳播力遠不及之前所提的影音作品。進一步觀察,這些作品的留言者幾乎都是華人或是Sino,作品並沒有在原住民社群內傳開。如此的局限,或許可以從原住民的觀點加以理解。

继续阅读“沙巴客語創作,崛起中(下)”

沙巴客語創作,崛起中(上)

吳佳翰

簡體版點此

【沙砂作響】

臉書於2006年開放給公眾使用以來,社群媒體改變了讀者吸取信息的方式。內容創作者(或俗稱“網紅”)的竄起,同樣改變了眾人的娛樂模式。內容創作者可用更低的成本創作,觸及更廣大或更聚焦的受眾。

沙巴雖是客家人的文化重鎮,六成華人是客家人,卻不是早期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文化的輸出地。八九零年代馬來西亞著名客家歌手邱清雲、謝玲玲和張少林皆是來自西馬的森美蘭和雪蘭莪。

直到2010年,沙巴的內容創作者才逐漸透過面子書、YouTube等平台輸出客家文化,並引起了新馬甚至中港台客家人的注意。以下所提及的影音作品,皆是擁有上百萬觀看數的作品。

台灣一名年輕客家文化倡導者曾向筆者表示,自身是透過“老楊”系列認識沙巴的客家文化。

改編國際影音作品的再創作

“老楊”系列是影視作品的再創作,分別改編電影《葉問》、《葉問2》和《赤壁》,自2010年起發佈於YouTube。作品截取電影片段,以客語配音,影射當時的馬來西亞政局,為影片主角老楊拉票。

“老楊”暗指經常使用客語公開演說的沙巴進步黨主席楊德利。沙巴進步黨原屬當時執政聯邦和州政府的國陣。 308後,該黨以國陣長期邊緣化沙巴為由,退出國陣。

該系列的製作團隊因認同楊德利的地方主義,選擇在他競選三腳石(Batu Sapi)國會補選期間,製作客語影片來為他拉票。其中的地方主義,展現在該系列的最後一幕:


沒有自主權,就沒有沙巴。
勇敢擺脫成為聯邦奴隸,踴躍投票消滅幽靈選民;
支持本土當家還原自主,擊退外敵維護家園沙巴!

楊德利認為,國陣當時的衰弱是“機會之窗”,有助於沙巴索回《1963年馬來西亞協定》裡闡明的自主權。自主權和由本土政黨執政的論調,在後來逐漸成了沙巴政壇的主旋律。

搭載中文流行文化和華人高亢的政治熱情,“老楊”系列精準諷刺當時政局,引起廣大共鳴,讓非客家人認識到沙巴客語的“品牌”。然而,網上受歡迎的程度並沒有轉換成選票,沙巴進步黨在之後的國會及州議會選舉中皆全軍覆沒。

继续阅读“沙巴客語創作,崛起中(上)”

民兴党小学程度的宪法认知

曾经,造神网军把沙菲益捧得高高,说他是未来首相人选,东马人也可以成为首相。

曾经,我也以为民兴党错误诠释或实践宪法是它的夺权策略。现在,我真的相信,大部分民兴党人都不了解什么是联邦制、君主立宪、内阁制……

“I hope the anti-hopping law can also be extended to the state level in Sabah. Why don’t we work together? I am among those who signed to suppor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Shafie (above) said in his speech debating Budget 2023 in the Dewan Rakyat today.

沙菲益在国会以联合政府一员的身份要求联邦政府修法(在这案例是修宪),干涉州政府,要州政府落实反跳槽法。这言论,不就是挑战了联邦制的运作方式?

声称为捍卫沙巴主权的政党,不是应该确保联邦政府不会干涉州(邦)政府吗?

继续阅读“民兴党小学程度的宪法认知”

「重缝」婆罗洲边缘:沙巴的「非正式经济特区」,上演印尼人划船跨境赚马币的日常(7B)

(简体版上篇)

2023年1月9日,印尼总统佐科威在位于印尼茂物的总统府与马来西亚首相安华进行会谈。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双重国籍的越界商人

在冰湘岸河和森巴贡河的交界处,马来西亚和印尼政府分别建了个小型移民厅。下游的奴奴干商人和上游的纳巴湾居民自古以来就大量通婚,亲属网络遍布边界地带,借此拓展彼此的商业网络。

隶属奴奴干县的伦比斯奥孔乡(Kecamatan Lumbis Ogong)是冰湘岸河的入口。透过这种血缘关系,几乎所有伦比斯奥孔乡的商人都拥有双重国籍,尽管马印两国的国籍法都不承认双重国籍。手持马来西亚身分证的他们可轻松越境,接受马印两国的医疗服务和社会援助。

估计伦比斯奥孔乡约有9000人拥有双重国籍。这些越界商人在面对马来西亚官员的询问时,懂得随意改变口音,出示身分证,证明自己是「马来西亚人」。

这些越界商人沿着冰湘岸河进入马来西亚,辗转陆路来到沙巴第五大城根地咬(Keningau) 购买必需品,然后沿着旧路回到印尼的森巴贡河,在满萨隆村(Desa Mansalong)分发商品给奴奴干县其他地区的商人。

透过如此的特殊管道,大部分货物皆无需通过马印海关的审查。即便罚款可达数万马币,有些大胆的走私商人甚至与马来西亚官员玩起「猫捉老鼠」,屡试不爽。

继续阅读“「重缝」婆罗洲边缘:沙巴的「非正式经济特区」,上演印尼人划船跨境赚马币的日常(7B)”

「重缝」婆罗洲边缘:沙巴的「非正式经济特区」,上演印尼人划船跨境赚马币的日常(7A)

我们想让你知道的是


马印边界的森巴贡河,是连接上游沙巴和下游北加里曼丹最主要的内陆通道。这条天然适合航行的河道,加上印尼当局相对宽松的边界治理,奴奴干县的边境居民已然深深融入马来西亚的经济体系,「赚马币」、购买更便宜的石油已成了他们的日常。

文:吴浚生、吴佳翰

繁体版原文:重縫「婆羅洲」邊緣:沙巴的「非正式經濟特區」,上演印尼人划船跨境賺馬幣的日常


Pensiangan健康诊所的船夫,正在将船推入水中,这是内陆患者到Nabawan市就医的主要交通工具。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Pensiangan健康诊所的船夫,正在将船推入水中,这是内陆患者到Nabawan市就医的主要交通工具。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边界可以是落后或被遗忘的边缘地带,也可以是跨境贸易的实验所。对马来西亚的沙巴州(Sabah)和印尼的北加里曼丹省(Kalimantan Utara)来说,亦是如此。

边界这条无形的线,分割了两个国家,也划出了经济的差距。对一些思维灵活、胆大心细的人来说,经济差,也可以是珍贵的发财机会。沙加边界就是一个例子,孕育出一批透过利用货币及货物差异而起家的商人。这批「跨国商人」摸透了这条无形线,来回两国交换货币及货物。如此多年来,边界地区自行演化,成了有着自己一套运作法则的「非正式经济特区」。对居住在边界的居民来说,如此非正规的资源运用改变了他们的日常与命运。

在婆罗洲的内陆地区,能突破边界防守线的天然通道,无疑就是河流。在石头路仍未开通之时,在边界还未确立之前,上下游的人们早已坐船交易,满足彼此所需。

冰湘岸河(Pensiangan river,马来西亚的称呼)或森巴贡河(Sebakung river,印尼的称呼),是连接上游沙巴和下游北加里曼丹最主要的内陆通道。印尼的居民可乘船从下游的奴奴干县(Kabupaten Nunukan)来到上游的纳巴湾县(Daerah Nabawan)和京那巴当岸县(Daerah Kinabatangan)。

继续阅读“「重缝」婆罗洲边缘:沙巴的「非正式经济特区」,上演印尼人划船跨境赚马币的日常(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