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馬唯一一間由土著理事的廟宇——瓜拉班尤關聖帝君廟

久仰這間廟宇很久,今早終於有機會參觀,而且恰好有土著塔達那人(Dusun Tatana)人前來問神(拿督公Datuk Kong)。我當然是把握機會不放過咯。

大部分人口在亞庇工作,常住在瓜拉班尤縣人口稀少,此縣的華人或混血華人人口數相對於其他縣少,但是卻有五座華人信仰的廟宇(第六座黃大仙廟正在籌備中)。能夠支撐如此多的廟宇的原因,因為這裡部分土著Tatana人信奉華人信仰(但是近年成為天主教徒的比例劇增)。

P1180692

外觀。每一個神位都有號碼標記參拜順序,唯獨沒有四號。

20180817_085036

拿督公問神的其中一環(看不清楚臉孔所以公開)。 继续阅读“全馬唯一一間由土著理事的廟宇——瓜拉班尤關聖帝君廟”

沙巴卡達山杜順群民謠串燒

原住民中學生用傳統樂器演繹的民謠串燒,在沙巴算是家喻戶曉的了(#不知道的話應該是活在自己的圈子裡)。雖然沒有演奏得特好,但是年輕一代能夠湊出幾首歌曲也值得慶幸了。

继续阅读“沙巴卡達山杜順群民謠串燒”

【閱讀摘要】The Gay Archipelago: Sexuality and Nation in Indonesia–l Chapter 4: Islands of Desire

The Gay Archipelago: Sexuality and Nation in Indonesia 2005. Tom Boellstorff.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4: Islands of Desire

28115094

第四章聚焦在同志在認清自我後,如何形塑整體的生活,並從性愛、慾望、愛情和關係著手。他們所講述的「同志世界」和「正常世界」是重疊的。「同質性向」(Homosexualities)在印尼和東南亞一樣,採取西方主流的預設,認為性向是和生理性別是掛鉤的。同質或異質的面向,很少是從族群或是年輕層來劃分。同志的性趣本身是來自自我內在,而非個體之間。印尼同志把此性趣形容成「同樣的性趣」。

Sama在印尼語有「一樣、一起」之意,他們把同性的性趣形容成「一樣的」,「慾望和慾望一起的」和「和西方同志是一樣的」。西方的理論工具[1]雖慣於分析差異,忽略了分析相似性。印尼同志的生活和西方的有類似,也有不同的地方。強調人類學式的相似性可以看清在「配音文化」下主體性轉變的差異。

image

男同志把對男人的慾望形容成「病人」,蘊藏了自我嗔恨和性解放的意涵。同性戀像是慢性病,持續發生,具傳染性。他們在20歲前後自我懷疑,視此現象為上蒼的旨意、內心的呼喚、生物基因論,或最普遍的解釋——環境建構論(上癮或慣性)。環境論很少提起天生柔弱的面向,有的強調生活環境的變化,被女人傷害的經驗,被同性誘惑的經驗等。很多男同志喜歡直男,尤其是具男子氣概的,但又界定被誘惑的直男只是短暫的同性戀,是他的人格「植入」了直男的人格。他們理想的直男是中產階級的「爸爸」,這和蘇哈多「爸爸」新政所強調的家庭計劃論述有關。

女同志通常是陽剛型(tomboi/butch)和陰柔型(cewek/femme)的配對,被認同為「一樣的性趣」。許多Tomboi把自己形容成「獵人」(在地語彙),通常被社會理解成陽剛氣概對陰柔氣質的單向、主動的追求。大部分Tomboi認為以上的觀點是片面的,因為cewek通常是積極主動的一方。他們的男性氣概並非是造就他們成為女同志的原因。主要原因和男同志與西方同志圈一樣,是對「不同的性趣」無興趣,而「雙性戀」在印尼仍是陌生的學術名詞。

继续阅读“【閱讀摘要】The Gay Archipelago: Sexuality and Nation in Indonesia–l Chapter 4: Islands of Desire”

New “North Borneo Railway”

五年沒有坐North Borneo Railway(Sabah State Railway的舊稱)了,不過應該有很多沙巴人50年都沒有坐過~哈哈。RM4.80從保佛到亞庇,有空調,兩小時多的路程,蠻值得的。只是班次少得可憐,還有客服還需大大改進。

20180803_104716
保佛火車站的新月台,還有新型的火車機型(另一台已經不幸地被撞毀了)

20180803_104307
保佛火車站 Beaufort Railway Station

20180803_104902
火車經過的路途。

20180803_121730
車內的設施與設計,其實搭車的人很多,州政府應該考慮增加班次。

继续阅读“New “North Borneo Railway””

【閱讀摘要】The Gay Archipelago: Sexuality and Nation in Indonesia–Chapter 3: Dubbing Culture

The Gay Archipelago: Sexuality and Nation in Indonesia 2005. Tom Boellstorff.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99631

l Chapter 3: Dubbing Culture

第三章著重在討論Gay和Lesbi概念在印尼的起源,並從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入手。作者以大眾媒體的關鍵角色作為前提,以「媒體配音」的現象作為類比,把印尼的同志文化稱作「配音文化」(dubbing culture)。作者的目標是發展出一種理論,得以處理全球化和主體性偶然的、破碎的、斷斷續續的、又有影響力的關係。「配音文化」理論圍繞在作者對於sexuality和國族建構之悖論的分析上。

同志議題在大眾媒體傳播的歷程:(一)78、79年西方同志雜誌傳入,79年首個印尼當代酷兒研究書籍出版,80年 男同志的議題在主流媒體出現;(二)80年代初,男女同志開始步入主流媒體。媒體對81年兩位女同志的婚姻新聞大幅度報導,關注在歸屬感、愛情和「良好市民」的國家論述。媒體首次把此現象和西方酷兒概念結合。報導引起極大迴響,包括首個男同志運動組織的成立。此時,媒體對女同志和印尼本土同志圈的關注較高。

the-art-of-dubbing-2-638 继续阅读“【閱讀摘要】The Gay Archipelago: Sexuality and Nation in Indonesia–Chapter 3: Dubbing Culture”

白事與點主儀式

紅事或白事,在田野調查裡總是可遇卻千萬不可求。我算常去告別式,但是參與土葬的經驗很少。

在閩南式的告別式遇到一群穆斯林,或遇到基督徒家屬燒香燒金銀紙,或許在沙巴是很正常的。但是沒有想到友族們也那麼給力,一路開車跟隨來到一小時車程外的華人墓地,見證整個土葬的儀式。試想想,那是中午十一點半至一點半,在撐著傘的情況下觀禮。

20180723_保佛對面港和孟奴卜華人義山李金寬葬禮_吳佳翰 继续阅读“白事與點主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