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缝」婆罗洲边缘(5B):马印菲三国的海藻养殖占全球前三大,但「蓝色经济」正面临生态复育挑战

简体版上篇

商业模式与挑战

大量的小型养殖业者和中间商控制了婆罗洲东岸的水产养殖业。若要让此产业永续,需考量以下观点。一、不固定的劳力安排:海藻养殖到加工皆需要庞大且季节性的劳动力。雇主需额外安排劳工于非劳动季节的生计,进而延伸了劳力的不确定性,让海藻养殖难以大举工业化。

二、岸边养殖面积的扩张引发了不少土地纠纷。举例来说,在东加里曼丹省的马哈坎(Mahakam)河下游,水产养殖的监管时常受到当地复杂权贵势力的影响。

三、海藻养殖大量仰赖外籍劳工,这在沙巴尤其明显,是因当地劳工不愿从事如此吃力、低酬且不稳定的差事。外劳或是无国籍劳工缺乏法律保护,海藻养殖不是理想的就业市场。大批非正规的劳力一直是沙巴各经济领域的隐忧,并非只局限在海藻养殖。因此,婆罗洲东岸海藻养殖的经济永续,还需马印菲三方的跨境合作与管理。

Photo Credit:颜晓芬
沙巴州经采集后的养殖海藻。

蓝碳、湿地复育和生态观光的结合?

蓝碳(Blue carbon)是由海洋生物从大气中所捕获的碳。全球光合作用所捕获的生物碳中,超过一半是由海洋生物所捕获。海藻能把大气的碳固化成植物活体和沉淀物,是重要的「蓝碳推手」之一。不仅如此,海藻遮挡阳光,为各类海洋生物提供隐蔽和栖身空间,在食物网和养分循环中扮演要角。

以上特性能让海藻养殖业纳入蓝碳的交易机制。其中的瓶颈在于如何在稳定海藻及藻类产量的同时,形成净碳汇(net carbon sink)。这目前是零参考案例的难题。

此外,湿地复育也能让水产养殖永续,是因婆罗洲东岸的养殖场皆座落在海洋生态丰富的沼泽地。红树林能促进养分循环,保护海岸线,与养殖业互惠互利。沙巴和北加里曼丹分别大约有900平方公里和960平方公里的红树林。如此大规模的红树林与「珊瑚金三角」海域互相补给,丰富了生物多样性。然而,如此的优势正因为部分养殖业者随意砍伐红树林而逐渐流失。

结合湿地复育,蓝碳交易所带来的资金可以改善蓝色经济的永续性与可行性。可惜的是,蓝碳金融体系结合海藻养殖的创意构想仍有不少未知数。

以上的方案亦可以结合绿色岸边观光,为当地社群创造就业机会。举例来说,在沙巴的邦邦岛(Bum Bum island)有着以海藻养殖为主题的民宿,而在北加里曼丹的Belagaone Karya红树林也有着生态观光活动。 2019年,观光业共为沙巴带来了19亿美元、超过四百万名游客和八万个就业机会。缺乏运输和硬体设备,北加里曼丹的观光业则相对疲弱,同年的游客不到50万名。

以上的构想须考量到婆罗洲东岸特殊的社会脉络和地理环境,从在地的视角思考蓝色经济的发展潜能。蓝色经济不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输出,还须考量社会面向——尤其是当地劳力议题,甚至如何善用湿地复育、蓝碳效益等环境因素,实践利益最大化。纵然缺乏例,这似乎是婆罗洲寻求永续发展的道路上,振奋人心的构想之一。

Photo Credit:颜晓芬
沙巴市集所摆卖的海藻。

延伸阅读:

「重缝」婆罗洲边缘:印尼迁都婆罗洲,能让当地棕榈油经济实现产业升级吗?
「重缝」婆罗洲边缘:沙巴与加里曼丹边界,会因印尼迁都而有改变的机遇吗?
「重缝」婆罗洲边缘:沙巴曾是马印冲突前线,如今印尼迁都或改变沙加边境的命运
「重缝」婆罗洲边缘:现代马印汶的三国分界,让原在此的南岛语民族「同岛不同命」?

责任编辑:杜晋轩
核稿编辑:吴象元

1 thoughts on “「重缝」婆罗洲边缘(5B):马印菲三国的海藻养殖占全球前三大,但「蓝色经济」正面临生态复育挑战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