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特写
必达士县的农曆新年庆典参与者都是穆斯林,见证沙巴文化融合/吴佳翰
■照片由吴佳翰提供
■报道/王丽萍
田野调查需要观察许多宗教仪式。
问吴佳翰什么时候开始写文章,他说第一次认真写是14岁那年;那时父亲带了他们一家去了委士珍(Weston),当地的环境为他准备参加的一项中秋节写作比赛带来了灵感。
故事内容大概是华裔主角的哥哥代替父亲在中秋节那天出海捕鱼,却就此失踪,音讯全无,直到多年以后才突然出现。哥哥当年被原住民救起后却失忆,与原住民女子结婚,恢复记忆后才得以找回家人。
老师看了他的文章,说他写的主题是跨族群。他那时压根儿不知道什么是跨族群,现实情况就是在他生长的地区,出海遇到原住民的几率肯定比华人高很多。
他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念环境工程时,把这篇文章改写参加一项新加坡文学奖,结果获得安慰奖。他相信是跨族群的特点获得评审青睐,因为大部分参赛者写的是华人世界。
后来到台湾大学念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的研究主题也是跨族群,即沙巴华人与嘉达山杜顺混血族─Sino。不管是论文的Sino议题,还是近年来常在国内外网络及独立媒体发表的文章,他都希望能打破马来西亚僵硬的种族政治观。
2016年台湾奖学金和驻台大使(沙巴人)/沙巴留台生
台对沙Sino议题感兴趣
今年完成论文《成为沙巴‘原住民’──马来西亚Sino的生成》之后,吴佳翰于9月受邀在台北的东南亚书店主讲题为“马来西亚的平埔族──‘沙巴之子’Sino”的讲座,也跟很多人分享论文,很多西马朋友听后觉得一头雾水,因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陌生,他原本感到很伤心,后来就接受了,这原本就是他要做的东西:即打破人们对族群的框架。
台湾会对沙巴的Sino议题感兴趣,因为在台湾目前的政治环境与情况下,尤其本土化过后及2000年以来,每个人都希望跟原住民有联繫,政治文化的认同也让他们,尤其年轻一代,变得会尊重原住民。为了让台湾观众更容易明白,讲座用了“平埔族”这个字眼,在台湾,平埔族是指已汉化的原住民。
他解释,在清朝时代,统治者把住民分为汉人、“生番”和“熟番”,汉人就是来自闽粤的移民,“熟番”就是稍微汉化的原住民,“生番”就是没有汉化的原住民。日本人来到台湾时,延续了这样的分类,把“熟番”称为平埔族,意即住在平地跟汉人互动及汉化比较多的原住民,而“生番”因为住在山上就称为高山族。在国民党到台湾后,为了美化汉人的数量,直接把平埔族归类为汉人,让台湾汉人的数量比较多,而这群平埔族也慢慢忘记了自己是谁,直到近年来随着原住民运动,他们想要找回原住民身分和过去的历史。
“(沙巴)Sino议题对台湾平埔族来说很重要,并可作为参考,尤其现在反对他们归类为原住民的人正是原住民。原住民会觉得他们(平埔族)归类为原住民后,本身的权益会变少和受影响,所以最大的反弹是来自原住民而不是汉人。”
过去台湾平埔族参考的案例有加拿大的梅蒂斯人(Metis),梅蒂斯人是原住民和英国与法国人的混血儿。但梅蒂斯人的案例并不足于理解平埔族的状况,反而沙巴Sino与他们的情况更接近,也一样是南岛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
吴佳翰的论文从大马整个政治经济开始谈起,接着是沙巴与中央政府关系,以及这个关係如何影响Sino群体,他们的权益如何被消灭及他们如何透过非政府组织争取回自己应有的权益。当中也谈及沙巴的历史脉络以及Sino如何形成与生成,在大马民族底下是什么情况。
由于念的是人类学,论文后面的部分更多的是Sino的生活面向,其一是对名字的看法,因Sino跟其他士著之间的界线就是有姓氏和没有姓氏,也有放弃华人姓氏(Buang Siang)的情况;其二是葬礼。至于田野的部分,比较集中在克里亚斯半岛(Peninsula Klias),即瓜拉班尤(Kuala Penyu)和保佛的平原。
去报导人的家画族谱也是功课/林康杰 继续阅读“【转载】沙巴Sino VS 台湾平埔·跨族群打破旧框架” →